[開箱] 隨手沖出一杯符合金杯理論的好咖啡「HOFFE ONE」!!

記得,於去年開始閱讀到HOFFE ONE設計者,以中年大叔自稱,在Mobile01所發表一系列關於HOFFE的設計理念、開發進度等文,腦海中就開始對這產品有了些初步印象並存在著某些疑問(萃取效果、操作便利性等…),而從去年八月開始第一批的出貨,Gary並沒有一頭的栽入搶頭香,能如此理性的原因有二,一來是抱持著無論產品好壞就先讓別人試試,多看看第一手開箱文再來決定是否購入也為時不晚,二來為HOFFE ONE這產品在價格的定位上,不如一般咖啡器材來的親民,還是得小心點多停、看、聽為宜,免得誤踩了地雷又傷荷包,同時,心裡還OS著:說不定還會因經第一批眾多購買者的操作測試後,發現商品的某處上有設計瑕疵,而還會有再次改版的可能性(人性嘛!!難免對自己不熟悉的東西會沒信心且又多疑的壞毛病,設計者David如看到此文可別責怪我啊!哈哈!!)

歷經剛踏入社會,一年多來的忙碌生活,在時間的壓縮導致下,早就對HOFFE ONE這產品的存在忘得一乾二淨,且初見此商品的那種興致也早已在心中消聲匿跡,但說巧不巧,由於Facebook臉書的盛行,在哪天又無意間地讓我看見了它的行蹤,是來自某位網友的開箱分享文,正好處於腦波微弱且手又賤的我於是又被吸引點了進去,仔細地閱讀完,更是激起了我那隱藏許久的好奇心,接連著又爬了許多相關文章來比對參照,赫然發現,在這酸民時代當道的網路社會,眾網友竟對HOFFE ONE的評價皆一致性地豎起大拇指表示讚賞,無論是針對產品的設計、包裝、操作便利性等等…,看到這,淺藏於心底的那位惡魔開始慫恿了起來:經眾網友當先鋒的例子看來,是該衝了!

所以在2015年的四月底,在HOFFE ONE的相關連結網頁下了訂單,並利用FB的私訊功能,詢問了David該批的出貨進度,不一會兒,回覆了:『你好!你是 4/27訂購,須等兩個月喔!!』一般人看到這回覆,應該傻了吧!但還好Gary已看遍了那麼多筆分享文章,也早有心理準備面對這HOFFE ONE的訂購『文化傳統』。(PS:無法接受無預期出貨時間的消費者,訂購前請三思,等待的時間真的有點漫長)

在到貨之前,一直與David保有著聯繫,談話的內容不外乎是詢問出貨進度以及偶爾的噓寒問暖、加油打氣之類,也進而從中了解到HOFFE ONE為何會以如此龜速的型態出貨且無法量產的主要因素,原因出自於設計者本身對產品吹毛求疵的完美個性,以及金屬加工廠在初期配合上的狀況不佳,導致良率低、產能低的情形,一再地Delay預期的出貨日,也基於如此,造成各位可不時在HOFFE ONE的紛絲專業上看到長篇的道歉敘述文,往往看了更是對設計者產生莫名的佩服,也由於設計者這種『龜毛』的堅持,更讓人對他的HOFFE ONE產生瘋狂似的著迷,等在久都嘛甘願!

終於,經過兩個半月漫長的等待,被David通知說7月七日可一併全數出完四月份的訂單,內心真是欣喜若狂到的極點,也不禁再一次地佩服著David,能如此不辭辛勞為HOFFE ONE的品質,堅持防守到最候。 廢話了如此長篇大論,是該來好好開箱一番啦……………

#01

網購次數不勝枚舉的Gary,一回到家,看到這一郵局便利箱放置在鞋櫃上,真是有點驚訝到說不出話來,讓Gary驚訝的不是配送的效率有多快,而是那便利箱的完整性及潔淨程度,比起以往包裹上能見的凹陷、污痕,在這上頭都找不到,不知這是否也為設計者的一種堅持!?還是現在宅配服務較講究了呢!?

#02

迫不及待的拆箱啦!掀開紙盒裏頭的模樣,每樣配件皆擺放整齊定位,而多餘的空間則以紙板來做補足,撐的毫無一絲間隙,讓產品能更穩固不走位,更可確保經宅配一連貫的作業後,待運送到達你手上時,扔是維持著這基本的整齊模樣,在消費者眼理,這可是視覺上的一種享受啊!

#03

每組產品皆附上這有屬名的感謝小卡,來向眾HOFFE ONE的支持者,表達致深的謝意,肯願意花時間等待,並對產品有相當的滿意度,這可是讓設計者有繼續前進的一大動力,相當地用心啊!

#04

HOFFE ONE專屬玻璃杯,為整組套件之一,係委託泰國Ocean的客製化商品,雖然Ocean在各大小五金百貨皆能見相關的玻璃製品,屬平價品牌,但用料如此厚實,乾淨又透徹的玻璃杯,還真是少見,稱它是平價中的高級品,還真不為過,再加上印製了HOFFE ONE 的燙金LOGO,更是默默為它的質感加了不少分。

#05

接著,這看似帶點設計感的紙盒,內容為同原廠出品的咖啡隨行包,十包裝的豪邁份量,相當大氣,每出貨批次所分配到的產區、豆種應該都不盡相同,這次Gary所分配到的共有六種不同產區,可一次嚐盡多個產區的特色風味,對於單品黑咖啡的初試者,可說是很不錯的組合,順帶一提,這紙盒不單只是一個供盛裝的包裝容器,底部更是大有玄機在,紙盒內底非平行於桌面而是呈現斜坡狀,讓咖啡隨行包放著也能有陳列展示的效果,這亦是David的小巧思,好的設計果然會讓人有不經意TOUCH到心坎底的感覺,無誤!!

#06

登楞~登愣~終於輪到今日的主角出場啦!紙盒外觀明白地訴說著產品內容,乍看之下頗有購買單眼鏡頭的錯覺,證明這包裝質感真不在話下。

#07

紙盒後頭印有英文版的使用操作說明,想必HOFFE ONE也深得許多國際用戶的愛戴!

#08

紙盒底部一角的Made in TAIWAN,證明著這是百分百真真實實的台灣貨,品質自然有保障。

#09

這次真的要來開箱了(謎知音:不然前文廢話連篇是!?)掀盒即能看見主產品穩固地被置放在盒中,有氣泡墊包裹著,對宅配運送作業保護性無虞,產品上頭放置著一張既小巧顏色又顯明的使用說明書。

#10

這三折四面的中文版使用說明兼產品保證卡,裏頭簡易明瞭的圖文解說,只要在使用前,仔細地瀏覽過一回,即能快速的掌握產品重點並立馬上手。

#11

此為主體三組件,分別為萃取底座(左)、活動水杯組(右)、杯蓋(前),原廠出版有三種顏色供選擇(黑、白、紅),Gary則選擇了較為低調的黑色,原因不外乎紅色太過於搶眼,不適合本人個性,而白色其實也不賴,但深怕日久會有易染色的缺點,PC塑料的材質特性Gary本身對此沒有研究,或許是我自己顧慮的太多也說不定。

#12

讓設計者感到最自豪的除了HOFFE ONE產品本身具有新型結構專利之外,再來就非這金屬濾網莫屬了,據說這是用了三層濾網所製成的超精細金屬濾網,製作過程雖不易,但效果十分令人驚豔滿意,可免除一般市售金屬濾網,杯底容易有咖啡粉(粒)殘留的悲劇,看這透光性佳卻又不透視的畫面,即可感受到它對市售金屬濾杯的強大威脅性。

#13

活動水杯組底部留有七個小孔洞,供熱水由上而下可均勻的淋至在咖啡粉上,宛如蓮蓬頭般,有手沖咖啡經驗的咖友們都知道,如能練就一手均勻且連續不間段的注水功力,對咖啡的萃取上有相當大的助益,而HOFFE ONE 輕鬆幫你做到 囉!

#14

活動水杯組的內部空間,亦是盛裝熱水的位置,靠近杯口處有個凸出點,為200ml的水位標示記號,初次拿到HOFFE ONE時,就實際的去量測過此記號的準確可信度,量測結果發現,這標示記號相當地準確,更勝台日各咖啡器材大廠的量杯,看來設計者出了名的龜毛個性,並非虛名,標示記號應多善加利用。 註:HOFFE ONE在整個沖泡過程中,會接觸到熱水的部份,僅活動水杯組內部底下的止水墊片係使用食用級矽膠材質外,其餘皆為304不鏽鋼,可敬請安心使用。

#15

活動水杯組出水時的模樣,此結構設計並不難理解,即為由最上方的盛水位置盛水,藉由手動壓制裝置讓止水墊片突起(有點類似聰明濾杯),使熱水能緩慢順流的流至下方的儲水區(如圖玻璃杯口位置所示),待儲水區水位到達一定的量且有足夠重力時,熱水再順勢而下,由七個小孔分別流出,即達到均勻且穩定的注水模式。

#16

三組件合體後,總重量為368.5克,攜帶著上山下海算是還尚可接受的重量,如果還搭配著原廠所出品的咖啡隨行包一起使用,連手搖磨豆機的重量都可自動捨去了呢!

#17

HOFFE ONE 整套產品大集合,是否像極了台北101大樓呢?深深覺得,此產品的設計,對於相當『依賴』咖啡的辦公室上班族或外宿學生們,這可是一大新利器,撇開即溶、罐裝、超商咖啡不提,只想單純自個兒默默地沖泡一杯高品質的單品,這算是件集結了便利性、空間性的優質沖泡器材。

#18

產品設計的再精緻優良,咖啡總是得要拿來喝的,嗅覺、味覺無法假借於他人,唯有身體力行,親自嚐過了覺得好才是真的好,所以今天要好好的來研究檢視HOFFE ONE一番,從原廠附贈的咖啡隨行包中挑選了今日的沖泡樣本,使用樣本皆採原廠出品,這樣不僅能降低不必要的變數之外(研磨機廠牌、研磨刻度、細殘粉量等…),也比較能將產品本身的優缺點襯托出來,且表現的一覽無遺,隨機挑了包為中度烘焙的吉力馬扎羅,外包裝清楚的印有產區、處理法及風味走向的詳細敘述,不得不說相當的『大心』啊!

#19

咖啡隨行包拆袋後,屬中低分子的香氣優先竄出,遠遠即聞到恰似一股烏梅的乾香氣息,咖啡香瀰漫了整個空間,相當令人陶醉,隨行包裏頭除了裝有新鮮研磨的咖啡粉末外,更是多添加了包超效能脫氧劑。

#20

此小小的一包,卻能有著大大的貢獻,可別忽視它存在的價值性了,脫氧劑雖能延長咖啡粉末的保鮮期,但相對的成本也默默地提高了,難怪David常被同業調侃著說:『你是瘋了嗎!?』,但瘋的還蠻有品味的呢!值得讚許,哈哈! 註:咖啡豆經研磨成粉末後,必會有某些中低分子前驅芳香物先隨即揮發掉,即使添加了脫氧劑,亦是一大憾事,這無可厚非,所以常聽到各專家前輩在說的,咖啡豆現磨現泡,或最晚在研磨後十五分鐘內使用完畢為佳,也不無道理,但咖啡隨行包此產品開發的旨意在於便利性,各位就別過於嚴苛看待啦,而脫氧劑也僅作用於延長保鮮期限,而非延長最佳賞味期限,這兩者間的差異與涵義,需待加以了解釐清,可別將脫氧劑視為長生不老藥般,而鬧了笑話。

#21

將隨行包內的咖啡粉末完全倒出,並過秤,果然同包裝上所寫的16克,證明David的豪華大包裝並非表裡不一,毫無偷斤減兩喔。

#22

研磨好的咖啡粉,以肉眼仔細觀看,明顯偏顆粒狀,看似近小富士鬼齒的傑作,而經好奇求證下,果然,咖啡隨行包皆是以小富士鬼齒來代以研磨,且David還說:『分別用了三台小富士鬼齒來輪流研磨,以免有過熱的情形』,聽到這有點受驚嚇的反問:『這樣刀盤的損耗豈不是相當高嗎!?也是無形的成本啊David!』語帶些提點的意謂,然而David回道:『所以到現在都還沒回本啊!感覺我比較適合做設計而不適合做生意』感覺得到David這次有點語中帶淚了,但不得不說,以小富士鬼齒來處理咖啡隨行包絕大的數的中度烘焙,是對口感以及香氣的表現,再好不過的組合了。

#23

將16克的咖啡粉末倒入萃取底座,並稍加拍打以至平整。 註:粉水比16:200,即為設計者當初的設計構想,當然,粉量並非一個固定值,皆可再依個人口味上的喜好做增加或減少(粉量),但以加入熱水,咖啡粉膨脹後不頂到上頭的七個小孔洞為主,以免影響活動水杯的正常運作,進而導致萃取的流速,須多留意。

#24

組上活動水杯,並將熱水加至到193公克,此時水位剛好到達記號標誌,此為200ml的水位處,您是否好奇為何是加入193公克的熱水而非200公克呢!?原理是這樣的,熱水加熱至約90度時,約會有3~4%的失重比,而水量取至200公克時,則實際容量會多於200ml,所以Gary取3~4%的中間值,即換算出200÷1.035≒193.23。

註:當然,一般的使用者不需像Gary這樣,操作的斤斤計較,由於是為了要研究HOFFE ONE此產品設計特質,且有後續的數據需量測,所以才如此嚴謹且小心翼翼,而Gary的不專業好玩研究,也替大家做了些求證,供大家參考。

#25

因吉利馬扎羅為中度烘焙,所以Gary將注水起始水溫設定在約88度,順帶一提,活動水杯為不鏽鋼材質,在使用之前最好能以熱水充分的溫杯數秒,以免水溫降至太快而導致萃取上的不足,造成咖啡液易有水感或淡薄等不佳的口感產生。

#26

水溫若到達預設值,即可蓋上上蓋,手動往下按壓並些微轉動即卡住(固定),就啟用全程自動注水的萃取模式,不一會兒,萃取底座內的咖啡粉開始吃水,慢慢的就有黑色液體滴答而下。 註:此活動水杯可經手動按壓,自行調整為斷水及不斷水的沖煮法,將活動水杯組往下按下並些微轉動卡住(固定),即可讓止水墊片保持突起狀態,此時上方的熱水,就能通行無阻地順勢往下流,由上觀察,水位即會呈現緩慢的下降,則底下為持續注水、不間斷的狀態,若非使用此固定模式,則僅在按壓時才有注水的效果。

#27

咖啡粉持續吃水近飽和後,萃取底座底部即會出現像這樣一條筆直的萃取線,親自玩過手沖咖啡的咖友都知道,此一萃取線可用來判斷注水量的多寡、穩定度及咖啡粉吃水狀況的一個依據,宛如是在使用錐形濾杯般,而金屬濾網需製作的夠平整才能有此效果產生,在視覺上又是一大加分啊!!

#28

萃取近兩分鐘時的狀態,約莫已完成了1/3杯。

#29

在整個全自動注水沖泡模式下,總萃取時間約為五分鐘,此時間係採用原廠出品的咖啡隨行包沖泡下之時間,如採自行研磨的咖啡粉,只需謹記著,『細粉粒,流速慢,但因為細研磨,總表面積較大,在相同時間比較下,可從咖啡豆中溶出物質較多,但也較有過度萃取之風險,而粗粉粒,則反之』,此觀念通用於各種過濾結構設計的咖啡器材上(如:手沖濾杯、聰明濾杯、義式機萃取、美式機…等),是有效校正風味的可調整變數之一。

#30

因手邊剛好有日牌的咖啡專用濃度測試計,就來為HOFFE ONE檢測看看,依照設計者本身的產品設計,在正規模式操作下,到底能沖泡出怎樣品質的一杯咖啡!?我想這才是各大網友所最想得知的,也好讓各位能有個數據量化參考,首先,在成品沖泡完成後,Gary會先用攪拌棒攪拌幾下,讓咖啡萃取液上下濃度均勻些,再取另一小玻璃杯,盛裝少許的咖啡測試液,暫擱一旁冷卻放涼,待品嚐完手上那杯熱咖啡後,再回過頭來做檢測,這時的測試液溫大概也已降至室溫(測試當天室溫約30度左右),所測得的Brix參考值為2.68%。

#31

而測得的TDS(溶解性總固體,亦一般俗稱的濃度)值為2.13%,明顯高於一般普羅大眾所能承受的濃度範圍,一般大眾所喜好的濃度約莫在1.15~1.55%間,得到此數據後,Gary馬上將此次試驗的結果分享給設計者本身,並進一步的討論溝通了解,後來才得知,因使用者眾多,且年齡層甚廣,有老塞風一族,因喝慣了高濃度的濃郁滋味,而在正常的濃度品飲下,他們聲稱是無滋無味的咖啡『水』,不像在喝咖啡,甚至開始質疑起產品的設計,設計者在初期受這些客訴的困擾下,為了顧及此顧客族群的特殊口味,刻意地將粉量增多,藉以拉高濃度,並開始倡導著,可於沖泡好的成品液中,再以適量熱水加以稀釋的方法,來將口味層次拉開,盡可能的達到各族群皆滿意的理想局面。 註:味覺,屬一種記憶一種喜好習慣,並沒有一個絕對的量化數據可參考,也無所謂的是非對錯,一杯咖啡的好與壞,僅只是在簡單的表達符不符合你口味或合不合你當下心情狀態的一種方式,就以輕鬆的心情去看待此事吧!!哈哈

#32

咖啡喝到近杯底的樣子,清澈到可清楚透視著底下日牌濃度計盒上的標誌,不同於市售的各廠金屬濾網,常給人有細粉殘留且礙口的不佳印象,雖細粉無傷大牙,但可愉悅地將近杯底那清澈琥珀色的液體一飲而盡,豈不是人生一種爽快,且也不會造成任何一滴的浪費,當您在享用高品質咖啡的同時,是否曾追朔過這其中的生產供應鏈,源頭皆來自那些肯願意默默付出的咖啡農們,長年辛苦的投入咖啡園區,只為掙得那我們看似微薄的利益,當你深入了解過,是不是會更加珍惜正於你手中的這杯咖啡呢!

#33

吃飽喝足後,是該好好來收拾善後了,一個產品設計的優劣,不光只是在使用過程的單一感受,後續的收拾清潔亦是一大重點,先來看看沖煮後萃取底座的模樣,咖啡粉相當平整且無任何偏移傾向,想必是受既穩定又均勻注水的影響。 萃取底座即完成清潔,夠簡單嘛各位!!

#34

將咖啡粉輕敲倒出後,於水龍頭底下隨意的上沖沖下沖沖。

#35

萃取底座即完成清潔,夠簡單嘛各位!!

#36

在正常粉量使用操作下,活動水杯是不會沾取到任何咖啡粉的,所以也不必刻意去做細部清潔的動作,大概沖個水,且反過來甩個幾下,將殘留內部的水釋出就大功告成囉!

...................................

雖然David的粉水比16:200是歷經多次研擬修改及多方考量才拍板定案的設計,但Gary認為,此一本體設計優良的產品,應該是能更輕易地得到一杯好咖啡,而不是再經後續的稀釋才得到一杯理想的好咖啡,所以Gary更是大膽的把HOFFE ONE定位在『可以輕鬆地得到一杯符合金杯理論的好咖啡』,既然語出狂言,就得拿的出數據讓各位接受並認同此說法。

#37

有了第一次的實際操作經驗和數據紀錄下,歷經一天的思考及換算,隔天又立馬撥了空進工作室再測試一番,又是再一次的大費周章。

#38

經換算,Gary認為12.5公克會是最佳的沖泡粉量,粉水比為12.5:200=1:16,是的,或許你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圖片中的磅秤是顯示12克??當下秤重時確實為12.5公克,但因對焦過久被周圍的風扇給影響了,造成有0.5公克的誤差值,在當要開始寫文整理相片時才發現,只能怪相機快門不夠快囉!哈哈~各位就將就一下拜託別太挑剔啦!

#39

如果可在當要沖泡時,才自行研磨咖啡豆的話,那新鮮度當然是最佳,但要是家中沒添購磨豆機或希望能更簡單便利而選擇原廠的咖啡隨行包的話,亦可從中取12.5公克出來用,而剩餘的用這種封口棒封起來,累積沖泡三、四次的單品後,可以品嘗一次自己調配的綜合配方,這不也是一種玩法、多一種樂趣嗎!?

#40

各種需使用到的器材工具就定位,就能開始來做實驗囉!!

#41

操作細節已於前文有詳細的探討,在此就不再一一論訴,直接進入沖煮階段來作分享吧!當此次實驗將粉量減少後,可明顯的觀察到整體流速的改變,活動水杯裡的熱水水位,下降的比第一次實驗還來的快許多,這不難理解是與粉量減少有關。 註:流速的快慢並沒有所謂的好與壞,但異常的快或慢皆視為不正常的傾向,太快容易造成萃取液單薄且帶水感,是萃取不足所造成,相反的,太慢就容易造成過度萃取的狀態,萃取液易帶有苦澀味及不佳的口感,而怎樣的咖啡才是好咖啡!?這唯有靠自己去套用多種變數組合來做測試了。

#42

減少粉量後的測試沖煮,整個萃取時間縮減為三分五十秒,足足與16公克的用粉量少了約一分多鐘。

#43

品嚐完一杯美味的熱咖啡後,試液大概也已放置了一二十分鐘之久,儀器所顯示的液溫為30.3℃,而所測得的Brix值為1.83%,此值為一參考用數據,並非指咖啡的含糖濃度。

#44

而本次實驗的重點,TDS(可溶解性總固體,濃度),則是落在1.45%,這是一般亞洲人口普遍所能接受的數值範圍(1.15%~1.55%),當然感官味覺是因人而異,而Gary的實驗宗旨,僅只是在找出一組能符合大眾口味的最佳數據,供HOFFE ONE的使用者做參考。

#45

有了TDS值及萃取液總容量(須換算成ml)後,就可以進一步的來試算萃取率啦!萃取率在金杯理論中,最佳的數據範圍為18%~22%,這數字的背後涵義,是表示著在一粒咖啡熟豆中,所能被溶解到水中的物質就僅佔整粒豆重的30%(其餘為木質部無法被溶解),而我們只須萃取出這30%中的18%~22%,如能將萃取手法控制在金杯數據內,可得到一杯好咖啡的比例是較高的,這可是全球公認的最佳數據範圍,但凡事皆有變因,非絕對。

公式:【TDS×萃取液總容量】÷使用咖啡粉量=萃取率
第二次實驗換算結果如下: 【1.45%×173.36ml】÷12.5g=20.1% 減少粉量後,所做的第二次實驗,TDS為1.45%、萃取率為20.1%,皆進了金杯理論的規範數據內,也印證了Gary在前文所發出的一段豪語 『可以輕鬆地得到一杯符合金杯理論的好咖啡』,果然做到了,但咖啡終究是要拿來喝的,數據只能是個參考值,既然都符合了金杯理論,咖啡真的比較好喝了嗎!?入喉的那滑感是更順口了,層次也被拉開了,明顯的能感受到似烏梅的淡雅酸香氣,且富含紮實的焦糖甜感,在不知不覺一口一口的啜飲品嚐感受下,很快地又見杯底了,殊不知,依舊還是被那杯底清澈無雜質的液體給感動了!

文末總結: 
在此先澄清,說了那麼多HOFFE ONE的好話,並非收了廠商的利益,Gary和大家一樣,花了相同的價錢,購買了一個需等兩個多月的商品,單純的做做研究和大家分享,在沒有利益牽扯的壓力下寫文,優點就是可以大膽地談論產品的優劣,不須違背良心的大肆吹捧,而HOFFE ONE確實打動了Gary,無論是商品的設計、質感、沖煮上,皆頗令人滿意,唯有在等待商品出貨上,有點吊人胃口,兩個月的等待,確實有點過久了,但為了商品的品質,還是默默的接受了,待拿到實體商品,一切就會認為是值得的了!

而自行耗費了許多時間,做了沖煮上的實驗,為的只是能發揮咖啡豆本身的最大極限,及找到最佳的沖煮數據,供各位玩家參考,因HOFFE ONE本身在注水流速上,已是一個不可變動的固定值,所以只能藉由改變粉量、粗細、水溫,來做為沖煮上的變數,咖啡玩家皆知道,在沖煮上能少一個變數,那可是一大福音,能大大的提升每一杯咖啡的品質和穩定度,在此次實驗的檢測數據上,僅供在相同手法操作下可作的一個參考依據,如使用不同的咖啡豆種、烘焙度、研磨度,則需再重新作測試,但並非每位玩家皆會入手咖啡專用濃度計,且對於單純只想簡單喝杯咖啡的人來說,似乎過於大張旗鼓,最終還是得相信自己的嘴及味覺,才是最真實、最接近自己的感受!

(作者:Gary 編輯:Martin)

要是您也是個咖啡同好,快加入《食指大動粉絲團》吧!

留言

Unknown寫道…
對於作者對於咖啡如此的用心讓我好生羨慕,我也想要入組一手來玩玩看!謝謝大大的分享!
謝謝你的分享, 我也是從去年看hoffe one看到現在, 看完你這篇我決定要入手了. :)
Unknown寫道…
活動水杯組 要是拆開了怎麼可以安裝回去?